前些日子看了緯來日本台的某美食節目,節目中的主持人在路邊隨機詢問來往路人,有沒有推薦的美食,是你人生一輩子至今去過超過一千次以上的店家,日本節目當然是以事前企劃完整聞名(可能真的有人去過同一店家上千次,但是要能被製作單位詢問到,應該需要事先的縝密規劃),想當然爾節目有拍攝到路人口中推薦的店家。
不過,這個命題卻完全讓我陷入了沉思,有沒有哪個店家是我去過上千次的呢?其實很快在腦中就浮出了這間店-同安街麵線羹。
如果人舌頭的味覺和大腦的記憶中有個區域叫做-家的味道的話,我身體裡一定有另一個區域記得的是同安街麵線羹的味道。從3歲開始吃到我就快奔50了,人生吃過1000次以上絕對不誇張。
從民國六十幾年老老闆推著台兩輪車沿街叫賣,聽到耳熟的叫賣聲時,記憶中姐姐或哥哥帶著稚齡的我趕緊拿著盛湯的大碗公尋著叫賣聲的方向奔去,就怕遲了就錯過了打牙祭的好時機。當時只有賣大腸麵線,沒有肉羹,當然更沒有肉圓和臭豆腐。記得當時一大碗大概只要20元,就夠我們家人一同分享,也算是我外食的啟蒙老師,在我到國中之前,我都一直以為麵線就是這樣的配料和滋味😅。
同安街的麵線放到今天百花齊放的麵線界來說應該都算是我行我素的一派。偏甜的風味,麵線裡的配料沒有蚵仔,也沒有大腸,裡面的配料是切塊的丸子和小腸(到近年才有加入少量的大腸參雜其中),最後淋上一匙帶甜味的蒜蓉醬油(很多顧客都以為是沙茶,以前看過顧客這樣跟老老闆說麵線不要沙茶,老老闆都會叼著抽了一半的菸,稍微不耐煩的回說我們沒有沙茶啦🤣,現在是否是有沙茶就不清楚了)
再過幾年(近民國七十年),老闆在同安街的蜜絲佛陀公司前的大樹下擺攤,有了固定的位子,小小的推車又多賣了肉羹的品項。推車的週邊座位有限,約莫4、5張高的圓凳子和2張長板凳讓人坐著吃,更多的是人手一個碗,一群人(約莫20人)圍著推車站著吃。而且,當時麵線是用比較大一點的碗裝盛,肉羹因為聽起來就比較貴(其實價錢一樣),所以用來裝肉羹的碗比較小。顧客也都是聰明人,於是先吃一碗麵線,吃完後,再拿著吃完的碗,跟老闆點上一碗肉羹,這樣就能用相對大一點的碗來吃肉羹,是不是很聰明🤭。這也是到後來很多老顧客會先吃麵線再吃羹的由來。而且,當時吃羹的小秘訣是,要先把蘿蔔湯底的香甜羹湯喝一半左右,肉羹先不吃,再跟老闆加羹湯(加湯的勺子裡能帶著2小塊蘿蔔加進來的話又更開心了)。這已經是行之有年的SOP了!
小學放學的早,家中長輩總會給個3-50元讓我去吃點心,一星期至少光顧3天,小學6年下來,300週絕對有吃過上千次😍。麵線的價格也從一碗5元、 6元、 7元 、8元、 10元 、12元 、15元、20元,再來就是買下麵線攤現址的房子,把攤位搬到對面繼續經營(家中的廁所不知道算不算是我們家貢獻的)。
這期間還有件趣事,我和老闆的兒子是同一個國小,他算是我學長,學校辦園遊會的時候,就看到他們班直接賣麵線,份量比平常少,東西還賣得比正常來得貴,誇張的是現場還是人山人海的排隊,老闆和老闆娘不停的往學校送麵線,那個笑得開心呀😆😆😆,想當然也是園遊會業績最好的班級了。
移到現址之後,攤位交由年輕的第二代接手,這時候攤車更大了,就如同照片看到的,於是,不知道是家族中哪位有遠見的人,推出了肉圓和臭豆腐,肉圓大粒內餡飽滿,臭豆腐的湯汁惹味(港語 風味絕佳之意),這兩樣商品讓麵線羹的客源又更多了,熱度又翻上了好幾翻。到後來,可能因為肉圓加熱速度太慢,醬料也需另外準備淡醬油膏和米醬過於麻煩也漸漸也就不賣了。反而,臭豆腐只要加熱完成,不需煮到入味,搭配蝦皮、辣椒、蔥末等熬製的微甜微辣湯汁一起食用,變成了被麵線耽誤的臭豆腐攤了🤭。價格也從25元、30元、35元、40元,到40元維持了很常一段時間,在今年終於調整到了45元。
雖然它絕對不是最好吃的麵線,不過就如同我的家鄉味一般,最多不超過3個月,一定要都會去嚐嚐我記憶裡的另一個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