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牛肉拌麵

和“牛肉拌麵”的淵源是從高中時期開始,算算至今也有三十多個年頭了(店家沒取店名,舊招牌就是簡單的在一塊木板上用紅色油漆寫上“牛肉拌麵”掛在店門口,大家便以此為名)。當年二哥考上文化大學,以方便唸書為由所以要在文化週邊租屋(怎麼編這麼瞎的理由家長也相信呢😅?),不過也因此老吉得以在高一的星期六下課後或寒暑假時,隨便找個理由上陽明山遊玩。而文化學生荷包的好朋友“牛肉拌麵”就是當時二哥領著我認識結緣的,從此一試成主顧。

從以前的老闆娘到現在接棒的第二代的夫妻倆,多年以來一直不變的是對顧客的熱情招呼以及小鳥胃不宜麵條的份量🤣。我想“牛肉拌麵”能成為文化人的看板美食之一有一部分的原因應該是,店家在寒暑假時也很少休假,繼續照顧著北上離人的胃腸,光是這點就很令人感動。(試想以前便利商店不普及的年代,寒暑假時許多商家也因為學生放假而休息,對少數留在學校的學生或教職員而言,實屬暖心又暖胃之舉。)

「牛骨湯」老客人進店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門口邊的大鍋舀上一碗牛骨湯再灑上滿滿的蔥花,自製牛肉湯完成!特別是在相隔一年多後(店休原因容後再述)能再喝上那麼一口熟悉的熱湯,感動啊!大骨熬製的湯頭喝來相當過癮夠味,熬湯的骨頭可以撈起享用骨頭邊上的肉,也是造福學生的貼心秘密武器,不過,為了保證湯頭的濃度,老闆也特別標示要3點過後才能撈起食用。(記得以前賣到晚上,所以要4點半後才可以撈湯桶裡的大骨。)

「肉絲拌麵」店家賣的品項相當簡單,就如店名“牛肉拌麵”,不吃牛則有“肉絲拌麵”可供選擇。麵條就只有一種-陽春麵的寬麵,店家煮的麵條口感偏軟(可跟老闆要求麵的硬度),麵條上舖著幾片薄薄的牛腱肉切片或者是醬燒口味的豆干豬肉絲,雖然是乾拌麵卻一點也不乾,麵條底下的醬料藏著精髓,由些許的味精、白胡椒粉、以及滿滿一大匙起跳的蒜泥等混合而成的調料,讓整碗麵條上桌攪拌時香味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不喜蒜泥者,也可以事先告知)整碗麵裡沒有任何的蔥花或青菜,就是麵條和牛肉或豆干肉絲,簡單粗曠的組合卻讓人意猶未盡的一吃再吃。店家還貼心準備自家炒製的酸菜搭配著拌麵一起享用,店裡的酸菜稍微偏甜口,不愛甜味者請自行斟酌使用。另外,還有香卻不會太辣的辣油可以提味。沒錯,就像老吉的乾麵照片中示範一樣加好加滿就對了,保證好吃🤣。對了,這裡的麵條份量極大,小碗的份量一般人就能吃飽,除非對自己很有自信再來挑戰大碗。

「牛肉切盤」加在麵裡的豆干肉絲和牛肉都可單獨的單點當作配菜食用。切片的滷牛腱肉本身已有調味,上桌時灑上蔥花,盤子旁邊再添上一匙的蒜泥,老吉習慣再淋上辣油,再配上一杯高粱就對了(誤)😆

誠如前面所述,寒暑假很少休息的“牛肉拌麵”,卻因為老闆騎車遇上嚴重交通事故而因此修養了一年多,直到今年的二月才復業。重新復業後,店家也修改了些許的遊戲規則,外帶還是一樣直接跟闆娘點餐;內用遇客滿時,則要先找闆娘登記領號碼牌,再依序安排座位。老吉這次拿到的是號碼牌11號,內用客人結帳後,店家再安排等候客人入座。可能前面的號碼客人已入座,老吉等候時,店家從4號開始叫號,等候時間約莫二十多分鐘。(因為有一群約10人的學生在店內用完餐了在閒聊和玩手遊)其實,等候時間長短這件事蠻吃內用客人的品質的;店家從以前就沒規定客人用餐時間,也不會主動去收桌或請已經用完餐的客人離開;所以花不到100元吃碗麵坐上一個小時的事情也不是不會發生,純粹就是看客人能否將心比心,麵吃完就讓出座位,幫店家製造多點的翻桌率,以造福更多食客。

我在玩-玩冰箱

來到好山好水的台東東河鄉隆昌部落,有著台灣最美路邊攤稱號的-

柳家涼麵

這是間台北市古早且知名的深夜食堂,以前在凌晨一點過後才開店賣

水某小卷米粉-當日餐點

水某小卷米粉

老吉聽聞在北投復興崗地區,有店家打著以“水某”(漂亮闆娘)為

大膽牛腩麵

位在台北大學台北校區對面,遼寧街上的「大膽牛腩麵」是一間由香

丰清揚小吃店-排骨蛋炒飯

丰清揚小吃店

晚輩“王老吉”久聞華山派劍宗高人“丰清揚”老前輩威名,今日得

台南虱目魚粥

藏身在永樂市場附近巷子的「台南古早味虱目魚」這是店家招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