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粉羹》、《一串心》應該是兩種發源自宜蘭地區的特色小吃,當作早餐或下午點心都很合適,兩項商品通常都會成雙成對地在同一攤位搭配販售,位在宜蘭冬山鄉,在地經營近50年的老店「廣興米粉羹」也不例外。(當然也是會有單賣米粉羹或一串心的店家,但是,在宜蘭似乎有著約定俗成的默契,要嘛就是一家店兩樣都賣,或者是一家賣米粉羹,旁邊則是有賣一串心的攤位,有錢一起賺🤣)

《米粉羹🍲》
我自己是台北俗,第一次吃到《米粉羹》是唸大學時(上個世紀的事),當下的第一反應是吃不懂😵💫,內心OS是:怎麼會有味道這麼普通,而且又沒什麼料的《蚵仔麵線》?(現在只覺得,當年的無知真是可怕😱)殊不知,其實米粉羹和蚵仔麵線之間,除了兩者都有勾芡以外,其他似乎再也沒什麼關聯性!

《米粉羹》的做法是以大骨或雞骨熬煮出的湯底,結合蘭陽平原的特色農產”炊粉”以及宜蘭人所喜愛的勾芡羹湯,搭配小魚乾、木耳絲、胡蘿蔔絲以及軟Q又帶有魚漿鮮甜的甜不辣,再以醬油調色勾芡出滑順的稠度,起鍋前加匙碎菜脯(也有會淋上肉燥的吃法),撒上芹菜珠(越多越好😄),這樣端上桌的《米粉羹》才算是完成基本雛形,接下來,桌上的調味料才是重點,自己幫《米粉羹》調整成自己喜愛的口味,才是邁向完全體的最後一哩路😅。

吃《米粉羹》更有種開盲盒的樂趣,明明知道鍋裡有各種配料,但是,木耳、紅蘿蔔都是切成細絲,小魚乾也都是精選身長約3公分左右的真正小魚(售價較便宜),甜不辣則是考驗刀工的切除小薄片狀,一大湯勺舀進碗內,究竟會有多少配料,可能連老闆自己都不知道🤣。




「廣興米粉羹」的《米粉羹》配料應該就是如前面所述,這裡的勾芡偏厚重 ,屬於保留了傳統《米粉羹》要兼具平價和飽足感的風味和口感。桌上的調味料也很齊全,有《大蒜醬油》、不辣偏鹹的《辣椒醬》、又香又辣的《生辣椒油》、《白胡椒粉》和《烏醋》等五種調料。不是每一家的米粉羹店都能這麼厚工的準備這些不起眼卻重要的配角,光是這一點就值得給讚,能成為在地老店果然並非浪得虛名👍。至於我自己的味道,因為是偏重口味取向,首先是白胡椒粉的香辣,再來是只取蒜頭醬油中的蒜頭,盡量把醬油瀝乾,然後是店家的生辣椒油,最後才是烏醋,至於偏鹹的市售辣椒醬不是我的菜,通常會選擇跳過。

《一串心🍢 》
說是《一串心》,其實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千變萬化;基本就是把油豆腐泡切開當底,中間可夾入任何能一口吃下份量的食物,通常是以竹籤串起,一串三個為店家之間默認的公約數,從以前一串5元、10元吃起,到現在已經一串25元了,只能感嘆物價的飛漲,和自己口袋不夠深😩。


「廣興米粉羹」的《一串心》有五種夾心(見一串心圖示),由照片右到左分別是”粉肝”、”香腸”、雞胗”、”豬頭皮”、和宜蘭特產”膽肝”,一串25元,買8串送1串。雖然自己也愛免費的小確幸,但是一次要吃9串、27個油豆腐泡,也實在是太無腦了,當然直接放棄這念頭,點了香腸和豬頭皮兩串嚐嚐味道就好🤭。



放在玻璃櫃裡的《一串心》,應該只有老闆娘能迅速分辨口味和擺放的位置,很快地就取出《香腸》和《豬頭皮》各一串,這時候的《一串心》其實基本上是沒什麼調味,”甜辣醬”和”蒜蓉醬油膏”就是這裡《一串心》的兩大法寶。老闆娘先仔細地在每顆”心”上刷上甜辣醬,然後才是蒜蓉油膏,醬料的先後順序,其實不影響口味,更多的是反應出來當地民眾喜愛甜辣醬的程度是勝過蒜蓉油膏的,我自己則是更喜愛蒜頭的氣味。口味上,其實都是吃醬料的調味居多,無論是油豆腐泡或者是香腸、豬頭皮,亦或是上面的香菜,對我來說只是提供咀嚼上的口感,以及調和只吃《米粉羹》產生孤單感受時轉換心情的食物,至於香腸是粉、肉參半的紅腸,而豬頭皮其實也是宜蘭人的偏好食材,像是在羅東民生市場內,甚至有以販售煙燻豬頭皮為主的攤位(富春豬頭皮燒臘店),紅糖煙燻的風味,細細品來還是能在大量的醬料覆蓋下分辨出箇中滋味。

其實如果要吃《米粉羹》,無論宜蘭或羅東都有許多在地老店,風味基本上都大差不差,無須刻意驅車前來「廣興米粉羹」品嚐,如果是宜蘭往三星或太平山方向經過,則是不妨嚐嚐。(同場推薦,附近的「廣興做粿」也是排隊老店,米苔目、碗粿、草仔粿都是不容錯過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