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張小發麵餅舖”,最早是在現今“天然臺”餐廳旁的寧波東街上支起棚架做營生(其實就是當年低矮木板房的違建),以燒餅、蟹殼黃為主力商品;搬遷至現址金華街杭州南路口也更名為“張吳記”麵餅舖,原來的店名也以小字註記在店外的招牌上。
店名“張吳記”的名字音同金庸大師「倚天屠龍記」中的主角“張無忌”。的確,除了發音相同外;店家販售的紅麴雞湯、沙茶麵、餛飩以及福州魚丸等,無一不是福建特色餐食,以此為基礎再加上大爐火缸烘烤的蘇杭特色燒餅與蟹殼黃等麵點;根本就像張無忌一般,以九陽神功為根基推動乾坤大挪移心法,簡直就是越級打怪的等級,江湖上少有對手(中正紀念堂附近周邊的 “青島豆漿” “鼎元豆漿” “ 新鮮豆漿”以及本篇主角“張吳記” 各個身懷絕技呀!)。
「蟹殼黃」張吳記的蟹殼黃是自成一格的蟹殼黃!“蟹殼”外層上沾滿了白芝麻的酥皮,輕輕咬下就酥到掉渣,大酥小酥落一盤的口感實在感動!而將掉落到盤子裏的酥皮碎渣倒入豆漿或湯裡和著吃又是另一種的享受。張吳記蟹殼黃使用的油酥比例較低,所以在酥脆的表層下能嚐到更多的老麵嚼勁和香氣;當然,除了麵糰出色,內餡裡那一抹的豬板油與蔥花更是錦上添花之筆。(不過,偶爾筆也有畫歪的時候,像老吉照片上的蟹殼黃就是餡料沒均勻分布,所以吃的時候,沒餡料的地方會只有麵糰味,而餡料集中處又有點過鹹,總體因此偏乾,不過味道還是出色,但也因為做法與一般市面上重油酥的蟹殼黃不同,接受度上也可能與看倌所想有差異,請自行斟酌。)
「黃橋燒餅」讓老吉相當驚艷的一品。和大陸的“黃橋燒餅”名同而異義,正如同舒國治老師書上所說這裡的蟹殼黃極似黃橋燒餅,而另稱此處的燒餅為菱形燒餅(其實也就是蔥花燒餅)。為了文章不要搞混,還是尊重店家的名稱叫“黃橋燒餅”。燒餅的個頭不大,和阜杭豆漿的厚燒餅比起來小了一個尺寸,妙就妙在尺寸比較小,讓整個燒餅充滿了爐火的碳香外,更也受益於尺寸的大小使得燒餅周邊碳烤焦香的地方更多,而燒餅中間原本鋪滿蔥的位置,也因為受熱而變得中空,燒餅更像是被碳火內外夾攻,每一口都咬得到外層焦香脆也吃得到內裡麵糰的濕潤和咬勁,(咀嚼時有著隱隱糖的甜味,不知是否是燒餅貼放進爐前有在表層塗抹一層糖水?還是純粹是麵粉的香甜?)燒餅放涼了後再吃,依然有著碳香和焦脆的口感,個人喜愛度更勝阜杭的厚燒餅,單吃就很滿足。
「餛飩魚丸湯」福建特色的魚丸和餛飩,永遠不需要懷疑它的美味。簡單的鹽味大骨湯底點綴上芹菜珠,就是要襯托主角餛飩和魚丸的存在。福州魚丸表現恰如其分,內裡的肉餡鹹香搭配外裹些許彈牙的白色魚漿,有鮮有鹹有滋有味。餛飩的表現則是更勝一籌;喜愛餛飩皮滑進嘴裡那瞬間的口感,(不是所有餛飩都能做到,南京的柴火小餛飩就是專吃此種滑順口感的箇中翹楚。)餛飩內的豬肉餡抹得均勻,一口一個爽口鮮香滋味十足,搭配蟹殼黃和燒餅就是完美的一餐。
以前門庭若市的張吳記燒餅和蟹殼黃,近來可能也因為疫情影響不再需要像從前般排隊搶購,(愛吃的饕客們算是因禍得福嗎?)當然還是希望店家恢復正常運作,一直有美食吃才是饕客之福。